坐在雪和雪中间。

#无眠曲

    我的不完美 我仍在面对     ——吴青峰《宝贝儿》

#01
    被睡在对床的室友的鼾声吵醒时,手机屏幕显示凌晨一点三十四。左耳挂着的半只耳机仍在播放每天睡前听的电台,主播正讲到恐怖故事的高潮部分,我一把扯下耳机,拉上被子蒙住头,在心里默数着鼾声的节奏,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
    其实也不能全怪她,我的睡眠质量本来就时好时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能睡好觉已然是一种奢侈。

#02
    最糟糕的时候是17年夏天,情绪压抑到极致,夜夜合不上眼,听着主播读《小王子》,而后看着天花板泪流满面。无数个伴着虫鸣的深夜,一边流泪一边在微博小号里写下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看的文字,或是在走饭的微博下面留言,一遍又一遍。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失眠,凌晨两三点睡五六点醒,感觉自己挨不住了,就开始听《圣经》。人在软弱绝望的时候,总是寄望于虚无缥缈的东西,渴望宗教能带来精神救赎。
    《圣经》里,最喜欢出埃及记。年少时喜欢的书里有一句,“你要相信每个苦难的生命,都会迎来一个摩西,相信他的强大和慈悲,相信他的权杖会分开红海的水,带你抵达丰饶之地,上帝之城。”人家都说,心诚则灵,大概是因为我诚心不足,所以我的神迟迟没有到来。
     后来,白天要上课,晚上把百乐眠混着医生开的各种镇定情绪的药丸一并吞下,拆一包蒸汽眼罩,闻着鼻尖若有似无的芬芳,也算能睡个好觉。
    再后来,停药之后的夜晚,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小哲,凌晨两三点醒来,他也总是未眠。然后就在微信上天马行空地聊着,现在想想,也算这么多个无眠夜里少有的快乐时光。

#03
    室友的鼾声越发激烈——
    我翻了个身,想起好久没有登陆我的日记,刷新一下,虫洞那头久违地更新了一篇700多字的日记,他的外公去世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只好写下苍白无力的节哀二字。
    上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还是在初中,同桌的爷爷过世,她整日伤心,魂不守舍。我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拙劣地安慰道,不要难过了,我从小就没有爷爷,连这种感情都不曾体验过,你要好好记住曾经拥有的美好。现在看来,真像是十三四岁的小孩会说出来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
    实话说,直至今日为止,我所切身感受到的亲情仍是十分有限的。16年国庆外婆去世之前,因为距离甚远,我与她这么多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至多不超过两个月,她在我的印象中,仅仅是一位满头白发的和蔼老妇人,更不用说只在黑白遗照里见过的爷爷奶奶和外公。不甚美好的童年经历,让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像下属和上司,虽然现在稍微好了一点点,而母亲也终于变得柔软,懂得体察我的感情需求,谅解我的不完美。
    所以,我一直都很羡慕大多数人轻而易举就能总有的亲情。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害怕,害怕所谓的善解人意、温柔善良都是装出来的,害怕我内心其实是个十足冷漠的人。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丢了同理心和共情力。

#04
    前几日看了《奇葩说》之后,做了阿詹所说的依恋型人格测试。做之前一直害怕和阿詹一样,测试结果显示为痴迷型依恋人格。
    “低回避+高焦虑,在十分渴望亲密关系与接触的同时又害怕被拒绝与抛弃,导致对于良好的亲密状态产生错误判断,继而进入“付出——期待回应——情感投射”的恶性循环。而为了掩盖自己的不安、恐惧和脆弱,为了避免拒绝与难看,痴迷型的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于常规的愤怒和攻击性,努力“表演”出强大、自立、博学等特点,甚至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都无法接受简单的建议和批评。但同时在亲密关系中,又总是会在最后时刻将自尊表现的微乎其微。成年人的依恋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童年与父母的依恋模式所影响的,年幼时期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与陪伴,同时又会使用各种方法得到父母关注的人,成年后有较大几率形成痴迷型的依恋模式。”
    看完了分析报告与成因解析之后,感觉心里中了一箭。把测试发给阿华,他说,他是疏离型,我们不合适。我也装模作样地说道,是的呀,好可惜哦。

#05
    前天穿新买的鞋子去图书馆,晚上回来的时候开始磨脚,到了寝室一看,破了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皮。最近有点累,每个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暂居。因为周六要考一个资格证书,改了考纲,害怕过不了,压力也有点大。所以睡不好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我自己。
     虽然我仍然在害怕,害怕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害怕每一个漫长而又煎熬的夜,害怕头顶上难以触及的月亮,所幸的是,仍在前进。我希望,我可以变得更好,甚至在未来某一天变成我喜欢的样子。而那个时候,我能说出,我变成这样,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我自己。我希望没有意识中你的荫庇与鞭策,我也能从容地独自面对一切。
    我的不完美,我仍在面对。那么,迟早有一天,会有摩西劈开红海,带我走进温暖的世俗烟火里吧。

评论(1)
热度(1)

© 莫羡 | Powered by LOFTER